Monthly Archives: February 2017

回到當初那天

好令人發人深省的文章。 是否新的就一定比舊的好? 文明進步是否就一定要往尖端科技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總有一些有心人極力保留舊日的事物?他們是阻住地球轉還是文明的守護者? 回到當初那天,回歸到本源,與天地萬物共存就是最高的道德! 有誰願意與文章作者一起發一場理想主義的幼稚病? 那些在紙上的科幻,早就隨複製羊多莉,在二十年前來到人間。科學、幻想,應該要為世界帶來開拓的機遇和美好,因為未來、想象本來就是改變現時困境的動力。但我們不難聽到林林總總今不如昔的悲嘆,箇中矛盾,倒教人深思。 未來會怎樣?如果要論一萬年後的未來,恐怕也是憑空臆測,用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說法,這叫「未知的未知」;但如果就今日的科技來推想未來五十年的未來,又不難想象到未來世界的模樣。人工智能和立體打印技術將會逐漸普及,於是在極端環境就地取材大興土木的就不是不可能的事。開發月球在成本下降以後,就會出現。然而,人工智能絕對會改變現有的生產模式,服務業的生態會廣及波及,勞動力會因為出現供過於求。 未來的,當然還未來;這些「已知的未知」有不少的變數,而這些變數就帶來社會的根本變革。我們在這些變革之中,當然是回不到從前的那個世界,在那個「已知的未知」時代,大概我們不可能再找到一個火水爐來煮食、也不會再見到傳呼機的蹤跡。故園將蕪,但在科技的洪流之中,我們有方法將舊日的事物挽留嗎? 這比精衛填海更難的虛妄極不合現實,於是人人見到新的科技產物,就會棄掉舊日的生活模式、一切一切,均乍看是舊不如新。 我們遷就新生活,於是漸漸忘記舊日的人情築成了甚麼。我們在舊日用信任、用誠實、用勤懇、用收斂建立的社區,在今日被自私、數算、狡詐取代。這兒容我以偏蓋全一下:我們將私事揚在公眾場所,於是不少人在本已嘈吵的車廂高談闊論;我們看到人心軟弱、於是不少人會推出一個個的假空想來籌款自肥;人們成功的隨機性多了,但同時成功的機會和報酬少了,於是更多人輕易眼紅,仿佛每隔三數天就有些人來互相數算。 其實我們需要甚麼生活,就需要甚麼道德;所以今日我們已經不需要拘泥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教條而不去恤髮,但我們還得要念及娘生父養而愛己盡孝。我們要在公共空間安樂,就得要守禮。但那些大家都誠惶誠恐生怕騷擾到別人的世代,似乎退倒到旁若無人的野獸時代,科技進步、文明倒退,這是因為甚麼?這是因為人文教育的衰頹。終歸研發科技的是少數的精英。但人文關懷、對社區、對世界的修養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品格,應該要在大多數人身上體現出來才對。 舊日的世界我們有守望相助、有對本業的堅忍、對自己的期許、對別人的器度,在今日,這些東西都不過時,其實根本不應揚棄,反而應該恪守。 但站在今日的世界之中,舉目遠望,要回到當初那天、重塑舊日生活模樣,根本是緣木求魚。但淘取舊日合用今日的道德,確是合宜至極。我們的文明用了幾千年向前走,不應貪圖一時方便、或因一時氣餒放任敗壞倒退。容許我患一下理想主義的幼稚病:不如從今日起,人人身體力行,實踐為人為己的善行。 via 屍觀點:故園盡是不歸路 — 墳場新聞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昔日香港 | 1 Comment

Rescuing an Endangered Language: “The Little Prince” in Written Cantonese

Originally posted on 廣府話小研究Cantonese Resources:
The Cover of “The Little Prince in Cantonese”. Credits “The Little Prince”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written Cantonese!  According to the translator, Thomas Tsoi, the book is going to be released at the end of…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4 Comments

一公斤的份量,千斤重的心情

看書要看心情,選書時也要衡量一下最近生活節奏與精神狀態如何,是否能嚥得下艱澀而認真的著作,還是拿本薄薄的輕鬆小品調劑一下。 選書時的考慮也是與當下的自己的一種溝通,會問自己「妳現在想要什麼?」,就如吃飯要看看胃口如何?要甜還是要醎? 多年前開始看電子書。電子書輕巧,載書量又多,實在方便,特別是出外旅行,一整個書櫃的書都藏在裡頭,要看什麼有什麼,可是幾個月新鮮過後發覺看電子書好像缺少了點什麼似的? 拿著這輕輕的一小塊長方平板物件,無論我看的是世界名著還是通俗小品,它都是那個樣子。我無法從它的重量、紙張的質地、封面的設計、顏色的選擇去與它作事前的溝通,沒有了這些訊息也就無法調整自己的情緒去接收每一本書。多次因為缺乏事前溝通而選錯書,好幾本書無法看完,浪費時間且心情不快。 看書也不只是單靠眼睛去接收資訊,也是用五官與作者的交流,看電子書就如跟一個冷冰冰的木頭公仔相處,很沒趣。而且一本書的出現除了作者的功勞外,也是一個團隊的合作成果,這麼單薄的長方小板又怎能載得下一隊人的心血結晶呢? 聖誕前在網上訂了十多本書,兒子在香港過聖誕和新年,回來時把書一併帶回。餓了好久中文書的我,連吞兩本散文作為熱身,才準備好看一本我期待已久,有六百三十多頁,被文化評論人周凡夫譽為是奇書一本的《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上卷)》。 「。。。。全書分為十章,無論從任何章節開始翻閱,只要你關心文化,必然會愈讀愈有趣、愈有味。談文化的書籍,特別是包含有政策元素在內者,往往會流於資料鋪陳,且多陳腔濫調,人云亦云,那便難免枯燥,閱讀指數偏低。《香港有文化》的資料全面且豐富,內容包羅廣泛,兼收並蓄,既有香港文化發展的史料,又有香港文化政策及行政制度的始末源流。。。」,節錄自周凡夫評陳雲舊作《香港有文化》 捧著一本這麼有份量的書,你怎能不抱著恭敬與歉卑的心去讀它呢? 書很厚,捧在手裡不好拿,總找不到一個舒適的姿勢去捧它。書也很重,貪得意把書秤一下,差一點點有一公斤!唯有放它在枱上,端正的坐著,一頁一頁的去翻它,心情就如捧著一本聖經無疑,怪不得周凡夫也比喻它為「香港的文化聖經」。 因為此書重,所以它絶不是帶上街坐巴士、地鐵看的書,必然是坐在書桌前預備讀上一兩小時才敢揭開的書,這代表你要放下繁鎖事情,靜下來好好坐著,回到自己身上,用上觸覺、視覺和思巧去讀此書,書𥚃書外都在教育自己,這是與讀電子書無法比的。 我暫時只看了幾章,捧著重重的書在手,每揭一頁感動之情便多一分。自己也算半個文化人,感激香港還有一個學識淵博、底蘊深厚的陳雲博士肯花那麼多時間、精力與心思去寫一部造化無數後人的書。我只懂跳舞和教學,文化政策我一竅不通,但這不是藉口,教育自己也是一個老師的責任,況且只懂躲在教室裡教技巧或在劇場𥚃無病呻吟,如同貓兒追著自己的尾巴在玩,自得其樂卻毫無方向與目光可言。 要當一個負責任的老師或文化人,就要乖乖的把這本書讀完。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文化評論人周凡夫評陳雲舊作《香港有文化》的全文 連結在此 https://zh-tw.facebook.com/notes/kelvin-lee/%E8%BD%89%E8%BC%89-%E5%91%A8%E5%87%A1%E5%A4%AB%E8%A9%95%E9%99%B3%E9%9B%B2%E8%88%8A%E4%BD%9C%E9%A6%99%E6%B8%AF%E6%9C%89%E6%96%87%E5%8C%96/10151695058653026/

Posted in 好書 | Tagged , , , | 3 Comments